Monday, December 31, 2012

完美主義

追求完美是一件好事,但是若因此而成為完美主義者,就是一種病態。基督徒要追求完全(完美),但絕對不要成為完美主義者。人在上帝的面前永遠是不完全的,因為人性中帶著罪性,人是無法在罪性中成就完美的事。
  就此一理論而言,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做到完美的事,換句話說,"完美"乃是不可能實現的狀態。假若這樣,追求完美主義便成為一種無止境的痛苦,因為永遠無法達到。

壹 定義
  心理學家拿蘭摩爾對完美主義(Perfectionism)的定義是:指過份注重細節,常因而迫使人對自己或別人的工作不能感到滿意。拿蘭摩爾進一步認為,完美主義可能是對罪惡感或憂慮的一種防禦作用。
  因此,我們從拿蘭摩爾的定義中,發現完美主義者具有以下幾個特徵:
1 過份注重細節
2 使自己或別人產生壓迫感
3 常常無法感到滿意
4 心中有隨時被罪惡感或憂慮充滿的恐懼感
  一般觀察,完美主義者的產生有以下幾種原因:
貳 完美主義者產生的原因
父母本身是完美主義者
  完美主義的父母是導致兒女也是完美主義者的最主要原因。當父母是完美主義者的時候,除非完美主義的傾向徹底被對付掉,否則,兒女會被影響而也成為完美主義者。

父母為兒女訂定不可能達到的目標
  許多父母本身達不到的目標,期望在兒女的身上完成。父母書讀得不好,就強迫兒女一定要讀得比他好。這樣的父母忽略兒女 本身的人格特質與性趣專長,一昧的把自己的失落,強加注在兒女的身上,希望他替自己完成,這時候的兒女是痛苦的,因為他被要求去完成一個他達不到的目標。
  在猶太母親當中有一句口頭禪:『八歲以前的愛因斯坦,是成績低劣的兒童』。這是因為猶太人的母親教育子女的方法,是在於看重每 個小孩子各有不同的性情,因此對任何孩子都不一律視為同樣。甚至猶太人的母親承認,他們都一直在為自己的孩子找尋他與別的孩子有何處不同,為發展其優點而 煞費苦心。他們知道父母為兒女訂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,是沒有智慧的。

參 如何走出完美主義的陰影

認知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獨特的
  完美主義的父母想要把兒女複製成為另一個自己,縱然成功了,仍不是完美的。要幫助完美主義者走出陰影,首先要幫助他認知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有他的獨特性。
  有一個樵夫,每天上山砍材,日復一日,過著平凡的日子。
  有一天,樵夫跟平常一樣上山砍材,在路上撿到一隻受傷的銀鳥,銀鳥全身包裹著閃閃發光的銀色羽毛,樵夫欣喜說︰「啊! 我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鳥!」於是把銀鳥帶回家,專心替銀鳥療傷。在療傷的日子裡,每天唱歌給樵夫聽,樵夫過著快樂的日子。
  有一天,鄰人看到樵夫的銀鳥,告訴樵夫他看過金鳥,金鳥比銀鳥漂亮上千倍,而且,歌也唱得比銀鳥更好聽。樵夫想著,原來還有金鳥啊!從此樵夫每天只想著金鳥,也不再仔細聆聽銀鳥清脆的歌聲,日子越來越不快樂。
  有一天,樵夫坐在門外,望著金黃的夕陽,想著金鳥到底有多美? 此時,銀鳥的傷康復,準備離去。
  銀鳥飛到樵夫的身旁,最後一次唱歌給樵夫聽,樵夫聽完,只是很感慨的說︰「你的歌聲雖然好聽,但是比不上金鳥;你的羽毛雖然很漂亮,但是比不上金鳥的美麗。」
  銀鳥唱完歌,在樵夫身旁繞了三圈告別,向金黃的夕陽飛去。
  樵夫望著銀鳥,突然發現銀鳥在夕陽的照射下,變成了美麗的金鳥 ; 他夢寐以求的金鳥,就在那裡,只是,金鳥已經飛走了,飛得遠遠的,再也不會回來。
只有懂得欣賞每一個人從上帝那裡所獲得的那一份獨特性,才能夠讓銀鳥變成金鳥,也才能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,而不會一直期待那未出現的。

除了上帝之外,沒有完美的存在者
  拿蘭摩爾認為,完美主義者心中有隨時被罪惡感或憂慮充滿的恐懼感。換句話說,完美主義者常常恐懼自己做得不完美,常常活在焦慮裡面。
  因此幫助完美主義者走出陰影,就是要建立他認知"除了上帝之外,沒有完美的存在者"的信念。
  馬太福音19:16-17記載有一位少年官來到耶穌的跟前,稱耶穌為良善的夫子,並且耶穌該作甚麼"善事"才可以得永生。
  耶穌對他說:『你為甚麼以善事問我呢?只有一位是善的(小字又作除了神以外,沒有一位是良善的)』。
  從耶穌和少年官的對話中,我們發現唯有上帝才是良善的,也就是說,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。
  當耶穌知道少年官從小就遵守了一切的誡命時,就覺得他是一位好的青年。但是耶穌仍然不認為他因遵守誡命就成為一個完全人,因此挑戰他說:你若願意做完全人,可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,就必有財寶在天上。結果,這少年人便憂憂愁愁的走了。聖經說,因為他的財富很多。
  可見,靠人的力量想要成為完美,可能的結局是憂憂愁愁。所以幫助完美主義者走出陰影,就要讓他認知除了上帝之外,世上沒有完美的存在者的事實。

生命的價值是透過上帝的眼光來看的
  拿蘭摩爾說:完美主義者對所做的事,常常無法感到滿意。因此幫助完美主義者走出陰影的第三個步驟,便是幫助他透過上帝的眼光(而不是透過自己的眼光) 來看生命的價值。就好像那些本身沒有達到的志願,卻希望在下一代的身上完成人一樣,要懂得不把自己的擔子加諸在兒女的身上,而是懂得透過上帝的眼光來發現 兒女生命無限的價值。許多父母都想從兒女身上複製自己的理想,其實是扼殺了兒女從神所領受那獨特的一份。
  有一個出家弟子跑去請教一位很有智慧的師父,他跟在師父的身邊,天天問同樣的問題:「師父啊,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?」問得師父煩透了。
  有一天,師父從房間拿出一塊石頭,對他說:「你把這塊石頭,拿到市場去賣,但不要真的賣掉,只要有人出價就好了,看看市場的人,出多少錢買這塊石頭?」
  弟子就帶著石頭到市場,有的人說這塊石頭很大,很好看,就出價兩塊錢;有人說這塊石頭,可以做稱鉈,出價十塊錢;結果大家七嘴八舌,最高也只出到十塊錢。
  弟子很開心的回去,告訴師父:「這塊沒用的石頭,還可以賣到十塊錢,真該把它賣了。」
  師父說:「先不要賣,再把它拿去黃金市場賣賣看,也不要真的賣掉。」
  弟子就把這石頭,拿去黃金市場賣,一開始就有人出價一千塊,第二個人出一萬塊,最後被出到十萬元。弟子興沖沖跑回去,向師父報告這不可思議的結果。
  師父對他說:「把石頭拿去最貴、最高級的珠寶商場去估價。」弟子就去了。
  第一個人開價就是十萬,但他不賣,於是二十萬,三十萬,一直加到後來對方生氣了,要他自己出價。他對買家說,師父不許他賣,就把石頭帶了回去。對師父說:「這塊石頭居然被出價到數十萬。」
  師父說:「是呀!我現在不能教你人生的價值,因為你一直在用市場的眼光在看待你的人生。人生的價值,應該是一個人心中,先有了最好的珠寶商的眼光,才可以看到真正的人生價值。」
我們的價值,不在於外面別人的評價,而是上帝給我們的評價。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,都是絕對的。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,接納自己,磨勵自己。給自己成長的空間,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「無價之寶」。

失敗是經歷上帝恩典的絕佳機會
  完美主義者無法承受失敗,所以常使自己或他人感到壓迫感。所以幫助完美主義者走出陰影,必須幫他建立"失敗經歷上帝恩典的絕佳機會"的信心。
  整本聖經大部份可以說是失敗者經歷上帝之後的成長見證:
雅各若沒有在亞博渡口的失敗,他就不可能成為以色列。
約拿若沒有在魚腹中的失敗,他就不可能成為愛惜靈魂的先知。
約伯若沒有兒女家產一夕被毀的失敗,就不可能親眼見主。
保羅若沒有大馬色的瞎眼的失敗,就不會成為外邦人的使徒。
彼得若沒有三次不認主的失敗,就不會成為初代教會的柱石。
約翰若沒有被放逐到拔摩海島的失敗,就不可能寫成啟示錄。
假如以上的先知、使徒是完美主義者,他們就不可能承受失敗,也就不能經歷上帝再造的恩典。愛迪生豈不也是經歷了好幾百次的失敗之後,終 於發現燈泡所使用的金屬材料。馬鞍峰教會牧師華里克豈不也是經歷幾千次的失敗之後,才發現目標導向的教會增長原則。就連全世界最大的教會韓國中央純福音教 會主任牧師趙鏞基也是經歷許多挫折之後,才發現禱告蒙應允的奧祕。
  正如保羅所說的:我不是已為我已經得著了,我只有一件事,就是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的,向著標竿直跑,要得神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。
結語
  上帝從來沒有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,他乃是要我們做完全人。基督徒做完全人只有一個可能,就是不斷的在基督裡,不斷的靠基督而不靠自己。因為唯有基督才是完美的存在者。

1 comment:

a Velveteen Rabbit said...

得勝“完美主義”
“你們怎麼會那樣無知呢?你們是從接受上帝的靈開始的,現在竟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嗎?” (加 3:3)

完美主義 : 用嘗試“保持完美”証明自己的重要/價值
1.「完美主義」有何害處 ?
它令我欠缺主動
“如果你要等待風調雨順,你就永遠撒不了種,永遠不能收割。”(傳 11:4)
它破壞我的友誼
“寬恕別人過錯的,得人喜愛;不忘舊恨的,破壞友誼。”(箴 17:9)
它令我失去快樂
“你用不著行善過度,也不要自作聰明,何必自取敗亡呢?”(傳 7:16)

2. 如何在神恩典中 得勝 ?
承認沒有完美的人
“除了你的話語以外,沒有一樣事物是完美的。”(詩119:96,當代福音)
“世上沒有人能夠時時行善而從來沒有犯過錯誤。”(傳 7:20)

享受神無條件的愛
“你們看,天父多麼愛我們!甚至稱我們為上帝的兒女;事實上,我們就是他的兒女。”(約一 3:1)
“既然這樣,只要上帝在我們這一邊,誰能敵對我們呢?”(羅 8:31)

讓上帝去處理事情
“要把一切憂慮都卸給他,因為他關心你們。”(彼前 5:7)
”心平氣和,對身體有好處。”(箴 14:30,當代福音)

靠信心行事不害怕
“你們是靠上帝的恩典、憑信心而得救的;…。” (弗 2:8)
“既然你們接受基督耶穌為主,你們的生活必須以他為中心,”(西 2:6)

以神的平安代完美
“所有勞苦、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,我要使你們得安息。你們要負起我的軛,跟我學習,…。這樣,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。”(太 11:28-29)
“要謹慎,免得有人失去了上帝的恩典。”(來 12:15)